天天快播:孙权迁都建业,从武昌的防守战略的选择上,可见他不愧为一代雄主
孙权是东吴的创立者,关于孙权这个人物有很大的争议。有人认为相对于蜀汉来说,孙权比较保守,只知道固守江东,而且后期还有政治上的黑暗面,比如任用酷吏,促成""二宫之争""等等;也有人认为,孙权还算是一代雄主。孙权以江东六郡为基业,扩张到荆州、扬州、交州三州之地,而且在孙刘联盟对抗曹魏的战争中,承担了更多的压力。
小编认为孙权还算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统治者,并不仅仅希望划江而治,从孙权对武昌防守战略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还是有北伐曹魏的野心。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相关资料图)
东吴黄武元年,孙权迁都建业
东吴包括江东集团的政治中心换了好几个地方。孙策时期在吴县,这位置离江北太偏远了,到孙权的时候,先是迁到京城,后来发现秣陵有王气,于是改迁到秣陵,就是建业。不过在孙权称吴王的时候,政治中心的位置又改变了,又从建业向西迁到了江夏鄂县,也就是武昌。
虽然孙权决定迁都,但是武昌或者说江夏这个地方仍然是东吴长江防线上的重要的军事基地,承担连接江汉、淮南的重担。东吴的政治中心向江东迁徙,势必要造成武昌、夏口一带的防备的空虚。所以东吴太子孙登、上大将军陆逊都留镇武昌。后来孙登回到建业,陆逊则一直留在武昌,作为重要的外镇。即便有孙登、陆逊,孙权仍然不放心武昌的防务,他需要一个行之有效的防御战略。
东吴对夏口、武昌防务的重视
孙权在武昌决定迁都还没有迁都的时候,对长江防线的绵长感到很担忧,实在太长了首尾不相及,武昌、夏口作为长江防线中段,它的联通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夏口是汉水进入长江的一个水口,也是长江防线上一个镇戍,屏障武昌的安全。孙权到夏口开了一个会议,""大会百官议之"",专门研究夏口、武昌防务问题。而且孙权还让群臣不要局限于自身地位,无论尊卑贵贱都可以提出建议,最大程度利用群众的智慧。
就在孙权对诸将的龟缩战略感到不满的时候,一个叫做张梁的将领提出建议。这个张梁当然不是黄巾军三兄弟的张梁,他是孙皎、孙奂(孙坚弟弟孙静的儿子,孙权的堂兄弟)兄弟手下的一个重要将领。孙皎是夏口督,将军事交给吴硕、张梁负责。孙皎去世之后,弟弟孙奂承袭他的部队,担任江夏太守,也维持了孙皎的班底,重用吴硕、张梁等人。
张梁在江夏这个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分跟谁比。在夏口坞的会议上,他的地位并不是特别高。""时梁为小将,未有知名。""不过既然孙权都已经要求不分地位高低提意见,张梁作为长期在江夏的宿将,也有在江夏与曹魏军队作战的经历。他当然有参与制定江夏防务战略的资格。
张梁提出的策略是:派遣军队与曹魏争夺汉水的控制权,一旦成功之后,在夏口就可以转守势为攻势;另外在武昌设置精兵万人,令有智谋者为主将镇守,利用数千轻型战船,一旦长江防线上哪里出现敌情就可以迅速支援。相对于封锁夏口的建议,张梁的建议无疑更加积极,攻守兼备,既可以与江陵的守军配合北伐,也可以将江汉、淮南串联在一起。
另外掌握汉水的控制权之后,夏口就相当于有了一个缓冲的地带。东吴和曹魏在淮南地区打了这么多战争,孙权没完没了地打合肥,也是考虑到争取一个长江的缓冲地区。张梁提出的策略,明显更加符合孙权的胃口,也更加具有可行性。于是东吴在夏口采取了张梁的策略,控制了汉水航道,多次利用汉水出兵北伐。提出这个建议的张梁也得到了孙权的重视,也参与过陆逊的北伐襄阳的军事行动,在三国史上留下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读史方舆纪要》
标签: